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题:志愿精神之花,在冬奥服务中完美绽放
新华社记者
4月8日,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。荣获“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”称号的志愿者高文彬,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,笑容灿烂,登台领奖。这将是这个22岁的年轻人铭记一生的时刻。
高文彬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,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期间,他作为NOC(国家及地区奥委会)/NPC(国家及地区残奥委会)助理志愿者,在北京冬奥村(冬残奥村)从事志愿服务工作。
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接各代表团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,提供语言服务和运行支持,以及陪同代表团成员参加开闭幕式等各项活动。”高文彬说,“从每日反馈乘车、排车信息到跟随前往场馆比赛,再到日常领取防疫物资,我们的工作要考虑诸多细节,要保证参赛人员在(冬奥)村内感到宾至如归。”
在北京冬奥村的筹备期,高文彬经常需要往返于学校与冬奥村,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两个多小时,他常常是早上七八点出发,晚上八九点、有时甚至要12点才能回校;为了帮助NOC/NPC助理志愿者完成好繁杂的工作,高文彬用软件制作了“志愿者百宝箱”,方便大家查询各种信息、高效服务代表团;他带领NOC/NPC助理志愿者负责冬奥会、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运动员集结和返村工作,确保零走失、零滞留……高文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全身心的投入,为他赢得了“劳模志愿者”的赞誉。
“冬奥会恰逢除夕、元宵等中国传统佳节,我组织志愿者给代表团成员写春节贺卡,给他们送上我们自己制作的花灯。通过这些方式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。”高文彬说。
“正是靠着这些细节,我们志愿者向各代表团展现了阳光自信的中国青年形象。也许每个志愿者只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力量,但是这么多志愿者一起,就像是一片片温暖的雪花,一同装点了这个美丽的冬天。”
微光汇聚,也会灿若星河。
除了高文彬,还有多名志愿者和多个志愿者集体获得“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”“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”殊荣。他们作为志愿者的突出代表,与来自各条战线近1.9万名赛会志愿者和约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者一道,全情投入,积极参与冬奥、服务冬奥,向世界展示了朝气蓬勃、昂扬向上的“中国力量”。
出发时,未名湖正雪花飘飘,回来时,燕园已是春意盎然。回忆起冬奥志愿工作的点点滴滴,获得“突出贡献集体”称号的北京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领奖代表李晓丹感慨万千。
“北大师生报名冬奥志愿者人数7588人,最终702人作为赛时志愿者、实习生、开幕式演员,分布在‘冰立方’、兴奋剂检测中心、首钢滑雪大跳台等8个重要场馆,圆满完成了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任务。”
李晓丹表示,志愿者们除了要长时间在气温较低的户外工作,还要面对学业压力、不能回家过年和长时间的隔离……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,都在努力地发光发热,为冬奥、冬残奥的成功举办付出自己的力量。
“有人情味儿”“坚韧担当”,通过这次冬奥志愿服务经历,“90后”李晓丹对新一代志愿者尤其是“00后”有了新的认识。“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直接,会用手机记录身边有趣的事,冬奥之旅结束后,他们称呼一起奋斗的同伴为‘家人’。志愿服务当中,你能感觉到他们充沛的爱国热情,真的是发自肺腑。”
“强大祖国的支撑,赋予了青年人很多机遇,我们定会珍惜这一伟大时代,发扬胸怀大局、自信开放、迎难而上、追求卓越、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。”李晓丹说。
盛会落幕,温暖永续。
谈到未来的计划,高文彬表示,他将加入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,于今年下半年赴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,将志愿服务精神继续弘扬下去。
“从‘鸟巢一代’到‘冰新一代’,志愿服务精神已经在北大形成风尚,并深深扎根。”李晓丹说罢,向记者展示了北大公众号8日推送的关于本次表彰大会的文章,几条校友的留言让人动容:“2008年北京奥运会‘鸟巢’观众服务志愿者发来贺电”“2008年北京奥运会‘鸟巢’摄影服务志愿者发来贺电”……
“接下来,我们会成立北京大学冬奥宣讲团,把‘冰新一代’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,用实际行动去发扬北京冬奥精神。”李晓丹说。(执笔记者:王楚捷;参与记者:杨依军、高鹏、姬烨、王璐、李欣莹、黄爱萍)
除了高文彬,还有多名志愿者和多个志愿者集体获得“北京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”“北京冬奥会、...